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即将消失的传统习俗

聚智站 人气:2.69W

导语:我国的端午节历史悠久,长达千年的时光中,除了众所周知的吃粽子划龙舟,不同的地区演化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习俗。那么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呢?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形式多样的端午节传统习俗,那些端午节即将消失的传统习俗也值得我们去好好了解一下。

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即将消失的传统习俗

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即将消失的传统习俗

端午节的习俗

 赛龙舟

“赛龙舟”即龙舟竞渡,南北朝以后,赛龙舟的习俗广泛传播,明清两代,宫廷中端午有龙舟表演。清代自顺治、康熙起,每年端午,都要在西苑举行龙舟大赛。及至现在,赛龙舟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,在我国普遍流行,特别是南方各省,在广东、台湾等地被称之为“扒龙船”,四川合川一带则叫“抢江”,《事物原始》有记载:“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,今龙船是也。”汉代赵哗(吴越春秋》也认为,龙舟“起于勾践,盖悯子青之忠作”。清代诗人邵长衡有“五月青江怒,水嬉欢竞渡”的咏叹。

在龙船竞渡前,先要请龙、祭神。在四川、贵州等个别地区,会直接在河边祭龙头,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。而广东龙舟,需在端午前从水下起出,只有祭过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,方可安上龙头、龙尾,准备竞渡。

 吃粽子

端午节的代表性食品是粽子。旧时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描写端午节的民谣,“粽子香,香厨房。艾叶香,香满堂。桃枝插在大门上,出门一望麦儿黄。这儿端阳,那儿端阳,处处都端阳。”古往今来。我国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,端午节吃粽子也都是一样的。如今的棕子花样繁多,有桂圆粽、肉粽、水晶粽、莲蓉粽、蜜饯粽、板栗粽、辣粽、酸菜粽、火腿粽、咸蛋粽,等等。吃粽子的风俗,在中国千百年来盛行不衰,而且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及东南亚诸国。

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即将消失的传统习俗 第2张

端午节的习俗

悬艾和菖蒲

在端午节当日,人们通常会把艾、榕、营蒲用红纸绑成一束,然后插或悬在门上。葛蒲为天中五瑞之首,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,插在门口可以避邪。清代顾铁卿在《清嘉录》中有一段记载“截蒲为剑,割蓬作鞭,副以桃梗蒜头,悬于床户,皆以却鬼”。而艾草代表招百福,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,插在门口,可使身体健康。民间也有传说艾草可以避邪。像宗*的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载日“鸡未鸣时,采艾似人形者,揽而取之,收以灸病,甚验。是日采艾为人形,悬于户上,可攘毒气。”甚至在曲阜、邹县一带有谚语说:“门口不插艾,死了变个大鳖盖。”

“五月五日午,天师骑艾虎,手持菖蒲剑,瘟神归地府。”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,主题是驱瘟,用艾虎和菖蒲剑把瘟神驱人阴曹地府。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端午节家家家户户悬艾和菖蒲的习俗。

缝香包

在陕西南部等地有缝香包的习俗。在端午节前夕少女们用色布彩线,精心缝制成各种香包,形状有粽子、老虎、金鹿、蝴蝶、燕子、孔雀、金瓜、寿桃、梅花等,下坠色彩艳丽的丝线缨穗,内装用中药配制成的香料。到端午节这天,会把自己缝制的香包佩戴在胸前。如被男青年将香包抢去,被抢香包的少女则因自己的手艺受到异性的肯定而高兴;反之,如所佩香包始终无人来抢,是丢面子的事。

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即将消失的传统习俗 第3张

端午节粽子

 避邪驱毒

在古代民众心目中,端午节所在的五月多被视为“恶月’,端午节则被视为“五毒日”。又有人说此日有蛇、娱松、蝎子、壁虎、翻蛤蟆等五种毒虫出来害人。还有学者以为端午时,正值春末夏初的转变时刻,还寒乍暖,百虫盆动,疾疫流行。可能有某种瘟疫、灾难于端午在一定地区、一定部落发生。

为了避邪驱毒,人们想出了种种办法:

第一,用雄黄酒。端午节人们将雄黄、朱砂、首蒲、艾叶等物置入酒中做成雄黄酒,饮用雄黄酒以解毒、避瘟。

除了饮用雄黄酒外,人们还将雄黄酒或雄黄涂于耳、口、鼻等处,以达到避邪驱瘟的目的。

第二,用特定植物。各地常用来避邪的植物各有不同,其中以艾蕊和葛蒲最为普遍。一般是在房搪或者门户旁边插艾篙和曹蒲以避邪驱毒。除了房屋门窗要悬插艾篙外,艾篙也可以佩戴身上或插于发际。在辽宁凤城的人们习惯在耳朵里塞上一团艾叶,可令诸虫不入。

 纪念药王

五月初五相传为药王菩萨的生日,故称药王节。许多地方习惯采集艾蒿、菖蒲、枫叶、蒜皮、淡竹叶等中草药熬水洗澡,称之为“沐浴兰汤,除病健康”。还有以金银花、土茯苓、甘草等药物煮豆或蛋吃的习俗,有清热解毒和去风湿的功效。民间还有于此日扯车前草、枯草等洗净晒干,待夏日泡凉茶喝的乡俗。

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即将消失的传统习俗 第4张

端午节

 端午节即将消失的传统习俗

 送端午

过端午节时,许多地方如新县、光山一带要接新婚女儿偕女婿回娘家过“新端午”,届时娘家要设宴款待女儿和女婿,临走时,还要赠送女婿雨伞、草帽、扇子和夏衣等物,为他们防暑降温使用。其他地方也兴母亲看闺女。商丘人称之为“送端午”,巩县人称“瞧端午儿”。因此,端午节串亲的多是新婚女儿,故也有将此日称作“女儿节”、“女婿节”的。明代曾把端午节称为“女儿节”。《帝京景物略》云:“五月一日至五日,家家妍饰小闺女,替以榴花,故称女儿节。”

 写符念咒驱鬼邪

中国古代将五月视为“恶月”,所以端午驱鬼在民间非常盛行。驱鬼的方法有许多,常见的一种,是在节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树枝。当时,人们认为桃木能避邪,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,插1(自家门前、窗上,有驱祟的作用。另一种重要的方法,是在屋里挂避邪驱鬼的符咒。当时,挂驱鬼符也有一些严格的规定。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符咒,书写材料要用生朱,砚内、书写人口中还必须含硝石等。较为通行的符咒有:“五月五日天中节,赤口白舌尽消灭”之类。另外,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,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。节日一早,将儿童耳上夹艾蒿,头上戴菖蒲,然后用雄黄酒在额头上写一个“王”字。据说,这样可使百鬼畏惧,保命长生。如今,随着科学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驱鬼逐邪的迷信风俗大大减少,但在偏僻农村仍尚未绝迹。

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即将消失的传统习俗 第5张

端午

 躲端午

民间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,凡事多需避忌,因有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归家躲端午之俗。此习俗早在宋朝就有,陆游《丰岁》诗有“羊腔酒担争迎妇,遣鼓龙船共赛神”之句。《嘉靖隆庆志》也有记载:“已嫁之女召还过节。”又《滦州志》:“女之新嫁者,于是月俱迎以归,谓之“躲端午”。

 沐兰汤

兰并不是兰花,而是一种叫佩兰的菊科植物,有香味,可用来熬水沐浴,可治疗皮肤病,去邪气,后多用艾草和菖蒲洗澡。

 斗百草

古时候,端午节有斗百草的习俗。在端午节这一天,孩子们到郊外去踏青时,要采集各种各样花草的标本,然后大家进行比赛,以采集的品种多、标本奇者为胜。斗百草的习俗是一项有益健康而有趣的活动,是青少年认识大自然的极好机会。